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Bwin必赢国际资讯

中英思维方式与英汉互译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有的,一个民族的思维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01-05 00:05:29

/

中英思维方式与英汉互译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有的,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该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离开了人的思维就无所谓翻译。语言实际上是紧紧地附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的基础之上的结构体,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它是处在交际中的人的思维载体。(李瑞华,1996:34)

由于人们所面临的客观物质世界基本是一致的或相似的,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共性,从而使得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成为可能。(张旭琳,2007)如汉语谚语“火上浇油”,“同舟共济”分别和英语谚语“add fuel to the fire”,“in the same boat”相对应,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不同民族由于很多因素相异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具有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正是这种思维的个性化造成了语言形式上的差异,防碍了民族交流,构成了翻译的障碍。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也是两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因此加强思维方式差异的比较,寻找其规律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的,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一、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每种语言都有直接的特定的思维习惯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表达方式。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探讨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国人注重伦理,英美人注重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而儒家思想则把这种伦理道德内容理论化了。儒家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因此形成了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的思维传统。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重宗族和宗族关系,重视辈分尊卑。所以在汉语中,体现辈分的亲属称谓要比英语中复杂得多。例如这样一个句子:“凌风和赵明是表兄弟。凌风的父亲是赵明的舅舅,赵明的父亲是凌风的姑父”。如果翻译为英语,则是:Ling Feng and Zhao Ming are . Ling Feng’s is Zhang Ming’s uncle who is the of Zhao Ming’s . Zhao Ming’s is Ling Feng’s uncle who is the of Ling Feng’s ’s . 这些复杂的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小菜一碟,而对于英美人来说就比较费解了,要花很大功夫才会弄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英美人看来,舅舅和姑父都是“Uncle”,如果要加以区分的话就在“uncle”后面冠以名字,如“Uncle A”,“Uncle B”。

英美人由于其特殊的海洋性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他们更加倾向于传统的探索自然的认知。简单来说,英美传统文化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知。他们思维的中心在于认知自然,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因此,在这样的传统之下形成了重科学、重认知的思维方式。

(二)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性思维;英美人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性,一般把天、地、人都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说法。所以中国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般都从整体出发,全面观察事物,从而发现事物各方面的对应、对称和对立。强调整体的思维方式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汉语力求全面、周到,突出一个整体的框架,汉语词语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上下文决定的,在整体中反映。

英美人虽然有时也会强调整体性,但是他们更关注的是整体中的个体,提倡个体主义。亚里士多德主张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一般的个体”中,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这对于现在英美人的思维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汉语注重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依据意义上的连贯,句子之间可以少用或者不用连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

例14杨和岳笔下的三峡,不拘形式而强调神韵,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他运笔若行云流水,勾皴点染,疏密、浓淡、聚散,虚虚实实,笔势奔腾豪放,墨色淋漓酣畅,尽情抒发了作者如涌的情感。(李海瑞《三峡多奇景 妙笔夺天工》)

译文:His “Three ” is so that the seems to touch the heart of the . Mr. Yang’s is very and and light to from his brush . his brush and , Yang Heyue’s have the right touch of color and . This work fully the ’s for the area.(何志范 译)

我们从英译文可以看出,本来汉语中关系模糊的句子之间,添加了各种关系连词。英语注重语言形式上的连接和完整,具有很明显的形式结构,以求个体的满足和完善。

(三)中国人重直觉,英美人重实证

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比较缺乏认知理性的概念,更注重的是悟性、直觉,少有涉及思维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西方哲学则比较关注理性认识,重视分析,注重实证,侧重通过大量实证的分析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汉语的直觉性在文言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例1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战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You can fight a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 You will win one and lose one if you know but are in the dark about your enemy. You will lose every if you are in the dark about both the enemy and .(郭富强,2009:4)

中国人重直觉,所以在上文中汉语的语法显隐性,比较模糊;而在英语中,人们重视实证和逻辑理念,具有严谨的语法形式。所以在上面译文中的黑体字在汉语中可以省略,但在英语中不可或缺。

(四)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英美人重逻辑思维

简单来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则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中国人形象思维的表现方式最为明显的就是古代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文字。我国之前所用的繁体字就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很好地体现了形象思维。如“马”的繁体字“馬”,就像极了一匹有马鬃和四条腿的马;“龟”的繁体字“龜”,也像极了一只龟的形状;“门”的繁体字“門”,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相反地,英美人注重逻辑思维,一般经过表象感觉后,逐步开始判断、推理,进而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考。所以在形象思维的影响下,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想象的概念来代替一个抽象的内容。

例16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译文:A long river flows a broad with lying on side, its on non-stop for of miles. it comes up a by and steep cliff, a with many a twist and turn. A , in the of its , fares .(张培基,2007,《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本段运用具体的“长江”的形象,来体现“民族生命的进展”,是中国人形象思维的代表。其译文在展现原文风格的基础上,更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和严谨的语法结构,充分体现了英美人的逻辑性风格。

二、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会有与其对应的语言表达形式,尤其在目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致的表达理解差异表现得相当突出。

(一)词汇视点不同,使译文容易出错

由于西方注重抽象思维,因而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在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和商业信件等文体中。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汉语缺乏英语中抽象表达的手段,其词语没有形态变化。因此,英文中的大量抽象名词,往往难以用汉字对应翻译,相反,汉语中许多表具体的词也难以在英文中得以体现,如果我们生拉硬套地进行翻译的话,势必会使译文晦涩、费解。(张海涛,1999)

英语思维句子_英语的长句思维_英文句型思维导图

如“A lot of Diana’s comes from her .”

句中“”若按“出席”、“存在”、“风采”等抽象概念直译出来,译文别扭的程度可想而知。又如汉语成语“胸有成竹”,如果望文生意地译成“to have a in one’s chest”也一定会使人摸不着头脑的。因此,英译汉时,要化虚为实;汉译英时,要化实为虚。

例 will go on for a week the .

译文:在全国庆祝活动将持续一个星期之久。

例18All the of the in that in .

译文:那所大学里的学生任何越轨行为都受到了处罚。

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的英美读者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象思维的中国读者来说,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行文习惯。

英语中除了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高之外,介词的使用也非常灵活,而汉语的灵活表达则多靠动词。英语中的很多抽象名词或介词可以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而汉语中的许多动词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英语介词。

例19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me with .

译文:看到我们的喷气式飞机,听到隆隆的机声,我特别神往。(名词转动词)

例20...that of the , by the , for the , shall not from the earth. ()

译文: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将永世长存。(介词转动词)

这是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发表的举世闻名的葛底斯堡宣言中的一句名言,尤其是介词的使用犹如神来之笔。译文用三个动词译出了原文中三个介词短语的意义,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英语中约有280多个介词或介词短语,虽是虚词,但含义丰富、用法灵活,表达和搭配能力都很强,因此在英美社会中盛行。在翻译时要把握好英语重介词这一类的虚词,汉语重动词这一类的实词的特点,做好虚实之间的转换。

(二)句式结构各异,使译文晦涩难懂

西方民族的思维形式重在分析,东方人重在综合,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的最显著差别就在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注重形式,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的完整,形成“树杈形”句式结构,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而汉语重意合,注重意义上的连贯,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其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所以英汉语句结构受思维方式的影响,翻译时常遇到,需调整句子结构。翻译时,一个由英语关联词及各种短语连接在一起的英语长句往往可以译成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流水句的英译则需对汉语进行逻辑梳理和组织调整,寻找串联它们的“联系”词。

例21It was a day as fresh as grass up and going over and down can make it.

译文:绿草萋萋,白云冉冉,彩蝶翩翩。这日子是如此清新可爱。

例22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

译文:The West Lake is like a , all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

例21的原句中“grass up”,“ going over”,“ down”是三个并列对仗的短语,译文选择用叠词结构先译这三个短语然后把主句译出,这符合汉语的“意合”,富有韵味。例22的原句是典型的汉语流水句,全句文意贯注,浑然一体,但其句式结构没有规律,缺少逻辑。译文是地道的英语句:主语显著,动词核心,主谓分明,结构严谨。译家借助这个语法形式,把原文中隐含的逻辑关系揭示了出来。译文与原文之意相吻合,既再现了流水句的音韵和节奏的特点,又符合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反映了理型的思维方式。

句子结构的差异还表现在英汉句子重心的差异。汉语句式结构多为重心在后,头大尾小;而英语句式结构多为重心在前,头短尾长。形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汉民族重曲线思维,西方民族重直线思维。汉语的言语交往以“含蓄”为特点,说话或做文章习惯于先从侧面说明,交代好外围的环境衬托,最后才点出话语的中心意图。而西方人习惯于在表达思想时,直接了当地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然后再把其他要素添入。

例22上星期这个外国人从上海坐火车经南京来到郑州。

译文:The came to from by train last week.

翻译成英语时必须按照西方思维的习惯,先讲结论即来到郑州,然后才讲从哪儿来,经过哪里,乘坐的交通工具,最后讲时间。

(三)表达结构不一,使译文不合逻辑

传统的中国人仿佛是面朝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是在前面,而把即将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而英美人的说法则恰好相反。例如某院校的一位外籍教师去资料室借书,临走时他用学得不多的汉语一本正经地对资料员说:“这些书我大前天还给你。”这话令在场的几个中国教师捧腹大笑,并告诉他应说:“大后天”。这个外籍教师感到不解。再如,中国人讲故事时会说“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头去了”,而英美人这样说,“But we are ahead of the story.”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和时间观上的差异。

英汉民族思维顺序的差异也往往反映在观察事物时所取的不同视角倾向。如汉语中的“九五折”,英语常说成“a five ”,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留下的实际付款比例,而英语着眼于打折时折去的比例,两者视角完全相反。如中国人常说“您(先)请”,而英语的习惯说法却是“After you”。

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方法。一般情况下,英语与汉语的肯定与否定表达是一致的。但是,受两民族不同思维的影响,翻译时一种语言的肯定形式常常表达的是另一种语言否定的意思,反之亦然。如果不注意,就会使译文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英语喜用肯定形式表否定意义,或用否定形式表肯定意义,同样表现为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在翻译中可采用正反转换的方法。

例23He is the last man to reach there.

英语思维句子_英文句型思维导图_英语的长句思维

译文:他决不是会去那里的人。(正说反译)

例24He didn’t half like that girl. (=He liked that girl .)

译文:他非常喜欢那姑娘。(反说正译)

例23中这句话如果译成“他是去那里的最后一个人”就错了。原句中并没有否定词,但译成汉语时却要用否定形式,也就是说英语和汉语的表达结构不一致。

三、排除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消极影响的途径

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影响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而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也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因此,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在翻译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只有深刻理解思维、语言、翻译之间复杂互动的关系,充分考虑思维的类同与差异,减少思维差异对翻译带来的消极干扰,利用思维对翻译的积极影响,有效地采用一些翻译技巧,才能提高译文的质量。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有诸多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尽力排除这些消极影响呢?在英汉互译的实践中,要想使我们的译文更贴切原文,必须做到思维方式的转换,即按照译文的读者群的区别,用目标语/源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与翻译。

首先,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中方注重形象思维,西方注重抽象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从而为准确的互译打下基础。在英语中,抽象表达使用广泛,抽象表达法( of )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例如要表达“没过几年我把英语全忘了”,美国人会这么说“In later years has from my .”这个表达就符合西方的思维方式,更生动、简洁。因此,我们要掌握英语词义抽象化的手段,做英译汉时,能化虚为实,做汉译英时,能化实为虚。

其次,要提高主客体意识。中国人重视人的伦理生活,思维往往指向自身,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本体性思维。(连淑能,2002:41)西方人注重客体思维,思维指向外界,因此英语中多用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无人称主语句),被动形式使用也很多。例如“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这个句子可以地道地表达为“An idea to him.”原文中“他”是主语,而译文中用“idea”做主语,体现了中西思维的主客体差异。

再次,增强形式逻辑观念。中国人重形象思维,借助直觉去体会,表现在语言上是以“意”统形;英美人重逻辑思维,反映在语言上是以“形”见长,句子结构分明。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译英时注重语言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在英译汉时尽量符合汉语流散的表达特点。

最后,加强本族语水平,有意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思维与语言的互依关系从另一方面提示我们,在翻译中克服思维差异的干扰,不能忽视语言本身的因素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因素。因此,在进行翻译时,不仅要注意加强本族语的深造,而且还要对两种相互转换的语言进行宏观文体、语言结构、语意系统以及文化历史方面的对比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克服翻译过程中的思维差异的干扰。

从本节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减少和消除英汉互译障碍的重要因素。学习翻译,实际上就是学习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学习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我们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清楚了解中英思维方式的特点,在学习中不断地寻找双方的语言表达规律,努力理解汉语原文,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实战演练

一、翻译下列词组,注意文化差异。

1. Oval

2. black sheep

3. Queen’s

4. cave

5. as rich as

二、用适当的方法译出下列句子。

1. Birds of a flock .

2. Even they were , he had in . Now he was his valet, his dog, his man . ( )

3. Our son must go to . He must 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 holds us in.

4. Like many other , I came to seek my in one of those pot-at-the-end-of-the- along .

5. The and weeds, the of gorse, with one for the of the soil; they the of , the of , and the gales which swept, with force, now from the ,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they up, as they best might, the gaps made in their ranks by all sorts of and . One year with , an , the of the for among the , .( and and Other )

6. 汉武帝的陵墓形如复斗。

7.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 上梁不正下梁歪。

9. 贪多嚼不烂。

10.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陶渊明)

三、简述排除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消极干扰的途径。

地址:BWIN·必赢(中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51号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Bwin必赢国际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湘ICP备05012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