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Bwin必赢国际资讯

2023年传统译论研究的转型和深化,英语论文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01-08 06:07:09

/

传统译论研究的转型和深化,英语论文中国传统译论是指在中国传统言意观影响之下的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没有进入中国翻译界以前,传统译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学术背景和理论形式上较为纯粹,构成了和西方译论迥然有别的译论传统。传统译论已经有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但对传统译论认真的整理研究是20世纪以后的事。传统译论研究大致分为三大类:传统译论资料汇编、译论史编撰和传统译论的理论研究三大部分。资料汇编是对传统译论根据某一线索进行辑录,主要在于资料价值,资料建设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翻译研究的水平和深度。译论史编撰则需要从某一角度对传统译论的发生发展经过进行叙述,重在叙述的完好性和连贯性,积极寻找历史事件之间的意义和生发形式。一部清楚明晰完好的翻译理论史是传统译论研究深切进入发展的基础。传统译论的理论研究重在阐发传统译论中的理论内涵、理论意义,并开掘传统译论对于当代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这三类研究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很多情况下是互相穿插、相互浸透的。但大多数研究成果则有明显侧重,因而根据这种分类来考察传统译论研究仍然是有意义的。传统译论研究以中国本土研究条件更为有利,研究成果更为丰富,综述理所应当以中国大陆的研究为重,但实际综述的范围包括了港澳台及海外同类英文文献。

2.1949年以前:传统译论研究的肇始阶段从东汉至唐宋的fo经翻译是中国历史上论文中,直译意译作为两种对立的翻译方式方法,和传统译论中的文质这一对文体风格描绘叙述词统一了起来(赵巍、石春让2018:15)。周作人在(陀螺〕序中主张的直译已经是纯粹的翻译方式方法,和传统译论中的直译概念有了明显不同。1921年,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也经郑正铎译介,进入了中国翻译界,并运用该原则来进行文学翻译评析(罗新璋1984:369-382)。1935年,杨镇华比拟了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三原则的异同(杨镇华1984:292)。1941年,英国文学界有关荷马翻译的论争也被译介过来。这讲明至少在20世纪初,西方译论和传统译论已经在互相浸透、互相影响了。但此时对西方译论的译介规模很小,没有对传统译论造成明显冲击。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资料汇编是1927年蒋翼振编着的(翻译学通论〕,此后又出现了吴曙天的(翻译论〕(1933)和黄嘉德的(翻译论集〕(1940)。这几部资料汇编侧重收录现代译论,最远仅追溯至梁启超或严复等人。和古代的翻译资料汇编相比,20世纪上半叶的资料汇编均由学者汇编而成,辑录译论而非译事,表现出翻译理论研究取向。

值得一提的是,蒋翼振在(翻译学通论〕导言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富有前瞻性的问题:什么学术成为翻译学?用乙国的文字或语言去叙述甲国的文字或语言;更将甲国的精微思想迁移到乙国的思想界里,不增不减本来的面目;更将两国或两国以上底学术作个比拟研究,求两系或两系以上文明的化合,这个学术,叫作翻译学。(转引自方梦之2007:2)固然作者的理解和今天的翻译学有出入,这种超前的学科意识却是值得肯定的。这一时期的译史研究比拟零散,比拟关注现代翻译人物和翻译事件,比方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西书,林纾和严复的翻译,周桂笙的翻译等等,编撰完好的翻译理论史还为时髦早。3.年:传统译论研究的转型阶段建国后到文革结束,翻译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方法上遭到意识形态的干扰,译史研究以马恩列斯毛的翻译和左派翻译家研究为主,仅有零星文章评述古代fo经翻译和其他外国文学经典翻译。1978以后,国内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沉寂了十多年的国内传统译论研究开场复苏。从1978至1987年前后,传统译论研究在西方译论冲击之下,开场系统地总结过去,从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过渡。3.1传统译论资料汇编70年代的资料汇编性质的论文集有(翻译的艺术〕(梁实秋,等1970)和(翻译史翻译论〕(陈鹏翔1975)。

从1983年至1990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系统译介了7部西方主要翻译学着作。西方译论的大量引进,迫使很多学者反思传统和当代、中国和西方的关系,传统译论的整理研究也在西方译论进入中国的同时悄然兴起,并获得了重要成果。这一时期重要的传统译论资料汇编主要有罗新璋的(翻译论集〕(1984)。该书根据时间先后收录了fo经译论至现代译论,资料全面集中,线索清楚明晰,并收录了相关研究资料,在同类文献中最具有参考价值。除了(翻译论集〕外,同期的资料汇编还有香港学者刘靖之的同名论文集(翻译论集〕(1981),藏文翻译家王沂暖选编了(翻译论文集〕(1983)、中国对外出版公司选编出版了(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1983),(翻译通讯〕编辑部出版了两卷本(翻译研究论文集〕(,)(1984)。另外,(fo教汉译之研究〕(王文颜1984)和(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翻译〕编辑部编1987)所辑论文也有显着的中国传统译论的特色。3.2译论史史学研究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和支撑。一部好的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史是翻译研究获得进展的关键环节。马祖毅撰写了(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1984),阐述了从远古至五四时期的翻译实践,包括口笔译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并有重点地介绍了三次翻译高潮。

研究中国历史英语_英文历史研究用中国还是日本_用英文研究中国历史

该书史料翔实、线索清楚明晰,填补了翻译史方面的空白,是当前翻译研究的必备文献。但该书重在翻译实践,对理论的处理比拟零散,没有呈现传统译论发展的清楚明晰轨迹。同期的翻译史还有(fo典翻译史论〕(张曼涛1978),(fo典汉译之研究〕(王文颜1984),(fo光普照伟大的fo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传〕(宣建人1986)等。3.2理论研究在文化萧条的20世纪6070年代,传统译论的理论研究仍然有重要成果。钱钟书对五失本三不易的阐释,援引了塞缪尔巴特勒()、塞万提斯、德国诗人克里斯汀摩根施特恩(Ch.)、雨果、叔本华、伏尔泰、英国诗人斯图尔特贝茨()等西方近当代作家和理论家,并提到了颇具当代译学色彩的对等或类似效果(-)(罗新璋1984:28-31)。信达雅的研究没有完全摆脱早期的漫谈散论的随感式阐述方式,研究的重点仍然在于意义阐发,但多了科学的理性分析,在认识上也有所进步。如杉杉以为译事三难作为一个系统来看,信达雅之间便是互相联络、互相制约、互相调节的关系信达雅为一互相联络的整体,达以尽信而未必能完全信,雅补信之所失而又受信之制约,相互调节,相辅相成,趋于极致,便化为一体(转引自沈苏儒1998:79)。

卞之琳等讲过:用通俗的话来讲,信是对原着内容忠实,达是译文畅达,雅是译文优美。这里包含了相当于内容、语言和风格三个方面(转引自沈苏儒1998:72)。另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以为雅的标准应该与时俱进。许渊冲以为:严复生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所以提出文要古雅;到了使用白话文的今天,雅字就不能局限于古雅的原义,而应该是指注重修辞的意思了(转引自沈苏儒1998:75)。除了个别翻译理论的专门研究以外,论文集的序言跋语中开场总结传统译论的发展脉络,概括传统译论的整体走向。在(翻译论集〕的序言中,罗新璋将传统译论置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阅读,通过复原文本本意,从中抽绎出传统译论的发展变化的轨迹,整理归纳出传统译论内在的体系。简而言之,中国传统译论可用一条线来归纳其发展的脉络,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罗新璋1984:19)。除此之外,罗新璋在该文中还提出了中国传统译论当代转化的命题,并初步尝试用当代语言理论和文艺理论来阐释贾公彦对译的定义。这条注疏,关于翻译的定义,足以给人不少启发。用当代文艺理论和语言理论,也许能够诠释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换易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并不变更所蕴含的意义,或用近年流行的术语讲,并不变更所传递的信息,以到达相互沟通、互相了解的目的(罗新璋1984:1)。

他还很有远见地深化了董秋斯30年前提出的翻译学概念,强调建立具有中华特点的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在译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一时期,传统译论研究在西方译论冲击之下,在阐述的深度、理性的分析、研究的议题、学术视野上有所扩展,有了翻译学理论建设的初步意识。研究方式方法以细致的文献考证、旁征博引为特色。但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研究的问题较为局限,仍然集中在翻译方式方法、翻译标准和翻译风格上,即什么是好的翻译,传统译论的发展往往被等同于翻译标准的演变。4.1987年至今:学科意识觉悟期传统译论研究的深化1987年5月全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同年7月,全国第一次翻译理论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两次会议上最引人关注的话题是,翻译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独立的翻译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等。此后一两年内,中国的翻译学理论体系已初步构建问世。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译界出现了建立中国翻译学的呼声,翻译理论研究热情空前高涨,传统译论研究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式方法上日益丰富和深化。4.1资料汇编资料建设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翻译研究的水平和深度。这一时期的资料汇编出现了翻译学人物词典和翻译学专科词典,是翻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专门的传统译论资料集在资料选取上日益深化和细化,侧重收集现代译论,对此前的资料构成了有益的补充。主要资料集包括(中国现代翻译百论〕(杜承南、文军1994),(译学论集〕(张柏然、许钧1997),(翻译考虑录〕(许钧1998),(翻译的艺术〕(许渊冲2006),(傅雷谈翻译〕(傅敏2006),(中国fo籍译论选辑评注〕(朱志瑜、朱晓农2006),(中国翻译研究论文优选〕(严辰松2006)等。其次,传统译论的选材范围有明显突破。如朱志瑜教授的(中国fo籍译论选辑评注〕专门收录fo经译论90余种,比同类资料集有明显超越。(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fo典翻译〕(.Y2006)援引了海外相关英文文献,并收录了传统哲学中的言意观以及比拟文化观等,学术视野愈加宽广,有利于在整个传统学术和中外沟通史的宏阔背景下来观照把握传统译论的特质。再次,和此前的资料汇编相比,这本资料汇编在选材的标准、范围、翻译策略以及评注等方面具有愈加自觉的科学方式方法论意识,开场注重采用严谨的体例进行注释与案语,显示了资料建设在方式方法上趋于严谨。除了这本资料集,-(陈德鸿2004)选译了(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理论〕(20th-cen-:Modes,-bates),收录了从严复到许钧,袁筱一的翻译理论。

用英文研究中国历史_研究中国历史英语_英文历史研究用中国还是日本

传统译论英文资料汇编的出现讲明随着国人的文化身份意识日益强烈,中西译论沟通改变了单向输入的状态,传统译论开场自觉地向外输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译论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进入国内翻译界。和中国译论相比,西方译论严格的概念分析、清楚明晰的理性逻辑、科学的学术规范具有明显理论优势。在西方译论的冲击之下,中国译论话语日益西化。杨自俭、刘学云主编的(翻译新论〕(1994)包括三个部分:各文体翻译研究,译学本体论研究,跨学科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翻译学学科基本构架,代表了国内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该文集继罗新璋选编的(翻译论集〕以后,收录文献价值最高,选材及编排方式最能具体表现出翻译学学科意识,在传统译论和现代中国译论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整个话语系统从基本术语、研究问题、理论形式、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理论背景等方面已经明显西化,而传统译论在该论文集中几乎找不到自个的位置。这反映了传统译论在西方译论冲击之下日益边缘化的趋势,这一趋势一直持续至今。4.2翻译史和译论史编撰随着翻译学学科意识的觉悟,翻译史编撰突飞猛进,不仅有通史,也有专史、断代史和专人评传。专史包括fo经翻译史、文学翻译史、科技翻译史、翻译文化史、汉籍外译史等等。

专人评传以严复、傅雷和玄奘最多。翻译史撰写已经不局限于翻译活动本身,不仅仅知足于罗列译作、介绍译家生平、翻译实践经历、翻译主张、点评奉献,而开场将翻译活动与事件与人物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从外部考察翻译的缘起、译者的动机及影响制约翻译策略及译作接受的多种因素。但真正有史有论的翻译理论史在国内仍寥寥可数。最早的是陈福康(1992)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这部书资料详实,注重理论发展线索的统一和连贯,有明确的思路并且注重评论,线索清楚明晰,持论公允,当前是翻译研究的基本参考书。4.3理论研究传统译论的理论研究首先在数量上稳步增加,并很快脱离了对标准的讨论,研究问题日益深化和细化,研究的范围在扩大,传统译论中的主要理论专题及概念、范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梳理与阐述,在资料征引和义理阐发上也较前人有所进步(孔慧怡2001;朱志瑜2001;王洪涛2005;杨全红2018;傅惠生2018)。还出现了专人专论,如(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沈苏儒1998)中辑录了百位学者关于信达雅的阐述,广采各家观点,是总结式研究专着。其次,研究的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出现了对传统译论的整体性、综合性考察。

如深切进入研究传统译论范畴的思维特征、逻辑义法、认知形式、表述方式以及其内在体系构造等,以充分认识、把握传统译论的理论形态和理论特质。比方传统译论的美学辨(张柏然、张思洁1997),传统译论的中庸之道(周文革2018),传统译论的分期分类(蒋童1999),对传统译论的性质和体系做整体评价(王晓农2006;刘英凯2002;傅惠生2018)。在西方译论影响之下,传统译论研究方式方法日益科学严谨,考察传统译论的理论、视角也日益多样化。比拟系统地讨论中国传统译论的有三部着作:(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王宏印2003),(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张思洁2006)和(中国传统译论专题研究〕(吴志杰2018)。此类研究是实现对我们国家传统译论体系的整体把握以及进行当代阐释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实现中国传统译论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但此类研究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以西释中、牵强附会、主体阐释过度、考据缺乏等问题。因而,随着传统译论研究的深切进入,出现了对传统译论研究本身的反思和回首(李林波2006)以及统译论当代阐释的方式方法论、目的与课题等纯理论讨论(王宏印、刘士聪2002;杨自俭2004;张佩瑶2008)。

5.结论综观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历程,能够看到,传统译论资料汇编为译论史研究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理论研究反过来又促进了译论史研究的深切进入和资料的富集。这三大类研究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构成了现代传统译论研究的基本格局。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独特的发展历程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中国和西方、传统和当代的关系,要求我们从当代译学的普遍性出发,去关注我们国家传统译论的特殊性和个性,而切忌用西方译论作为普世标准,取代乃至消解传统译论在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个性和特殊性。我们等待着将来的传统译论研究会注重西方译论学和传统译论的平等对话和互相阐发。以下为参考文献[1]Chan,-hung.-:Modes,[C].:-,2004.[2].Y..-tion():[C].:St.,2006.[3]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4]方梦之.我们国家早期的翻译学简评蒋翼振的(翻译学通论〕(1927年版)[J].上海翻译,2007(2):1-3.[5]罗新璋.我们国家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9.[6]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7]钱钟书.翻译术开宗明义[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8-31.[8]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地址:BWIN·必赢(中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51号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Bwin必赢国际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湘ICP备05012289号